什么是海底生物
海底是个充满生气、多姿多彩的大世界。许多活泼可爱的水中生物在海洋里自由快乐的悠游。在海底,有许多奇异的生物。海底并不是漆黑一片的。在海底,有一些生物会发光,他们的发光是为了照明、诱食、吸引异性个体或拒敌。 某些生活在1800米深处以上的鱼类眼睛大,视觉敏锐,能在300米以内寻找食物;而在1800米深度一下,鱼类眼睛往往很小或根本没有;但也有例外,如在4500米左右深处的底栖鱼类眼睛很大,但仅能看见自发光生物的光线。 没有阳光照样活的海底生物 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所作的深海考察结果,却对这条千古不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 1977年2月,“阿尔文”号上的科学家们在东太平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几千米深的海底热泉附近,发现了一个生命繁衍的海底沃洲,那里生活着许多蛤(ge)、贝、白蚱、蟹和红冠蠕虫等形状奇特的生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簇簇的红冠蠕虫,大的长达2米一3米,它用白色管固定在岩石上,保护着自己柔软的身躯。它既没有嘴,也设有眼,甚至消化系统也不存在,仅靠伸出套管顶端的身体来过滤海水中的食物。它们的血格外鲜红,里面充满了含铁丰富的血红质白。 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深感惊奇:在没有阳光,没有食物,海水压力又很大的海底,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生物?它们又是靠什么生存呢? 原来,当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水中所含的硫酸盐便变成硫化氢。而正是这种有臭鸡蛋气味的化合物,隐藏着深海生物生存的秘密:某些细菌借硫化氢进行代谢变化,靠吸收温泉热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动物则以过滤这种细菌而生存,大的深海生物又以它们为食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食物链”。它们的特点是依靠阳光以外的一种能量即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来维持生命,这种程序叫“化学合成”。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细菌有奇特的耐高温本领,能在250℃的环源下生存。这使科学家们大开眼界,因为通常在大于40℃的环境中,大部分植物和动物就难以生存,而大于65℃,大部分细菌也难以存活。但这种耐高温的细菌在250℃的高温和高压下却繁衍很快,必定有其奥秘,其具体原因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 这是生物科学史上的首次发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给我们寻求地球以外的生命开辟了新路,并告诉我们,即使在那些没有阳光的星球上,只要有热量和其他条件,就可能有生命。 “咬牙切齿”声声入耳 --鱼类“语言”趣谈 在江河湖海中,生活着千姿百态的鱼类,它们在水中漫游,仿佛是一个寂静的世界。其实不然,鱼类也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的鱼是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的,而是利用自身体内其他器官来发声。它们的发声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声,由鱼体的某些器官发出,如石首鱼类由“膘”发声,杜父鱼是以一部分鳃盖摩擦发声;还有的鱼是通过椎骨的曲折与脊椎相连的其他骨骼的活动发声的。另一类是机械声,通常是在鱼类游动击水、摄食咀嚼、挖泥掘穴时发出的。如鲷鱼咬碎贝壳时牙齿发出的摩擦声,翻车鱼牙齿摩擦发出的咬牙切齿声。 鱼类之间能够利用自己的声音,来相互联络与传达消息,如求偶、求救、报警等。 鲨鱼是海洋中的凶猛动物。海洋生物学家运用现代化的监视仪器和录音设备成功地发现,鲨鱼的叫声是一种特殊语言,它们正是利用这种语言相互交谈,传递信息。科学家在考察船上用水下扩音机放出录制好的鲨鱼低沉的求救叫声,可以传送到几千米之外,几分钟后,一群凶猛的白鲨便迅速地从远处向考察船冲来;当扩音机发出尖利的报警叫声,这群白鲨又立即掉头离开考察船。 雄鳕鱼在求爱的时候会利用声音和形体向雌鱼夸耀。当雌鱼进入领区,雄鳕鱼会将鳍展开,还翻着筋斗同时发出“咕哝”的声响,这种咕哝声与闪光同时也是对其他的雄鳕鱼发出一种警告:“快离开我的领区,否则……。 藏在水中的鱼儿,它们的声音是很难听到的,需要利用各种仪器的帮助。当通过安放在水下的仪器,我们可以听到各种鱼发出的各不相同的声音。眼睛长在一边的比目鱼,其叫声好似风琴低音键发出的声音;沙丁鱼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响,气势宏伟;小青鱼发出的叽叽声,好像小鸟在卿卿鸣叫;小鲶鱼的声音如蜜蜂嗡嗡在叫。 鱼类的“语言”除了声音以外,还有外形、气味.动物等,都是特殊的“语言”。在水中游动的鱼儿,通过鱼鳍的摇摆姿态和动作,可了解对方的行动方向,以免发生冲撞,三棘刺鱼通过跳“之”字舞告诉雌鱼,自己已是个有资格的“征婚者”;“清洁鱼”通过跳“波浪舞”告诉大鱼它的“医生”身份。在洄游的鱼群中。通常只有同一种类的鱼,这除了通过鱼完善的眼睛来识别外形,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鱼类所产生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使得同一种类的鱼有相同的气味,有时来自同一区域的鱼有同一种特殊的气味,使鱼类可通过气味来识别同类。 鱼无声带 却有妙“语” 鱼类之间能够利用自己的声音,来相互联络与传达消息,从而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语言”。 不同的鱼儿会发出各种奇特的声音,因此,鱼类的语言也是千差万别。在近海有一种两只眼睛都长在一边的比目鱼,其叫声好似风琴低键发出的声音。然而,这样的“海洋音乐家”却非绝无仅有的。 各种鱼类所发出的声音,声调各不相同,在黄花鱼繁殖季节,海上可以听到水下传出阵阵“咕、咕、咕”的歌声;沙丁鱼回发出“哗啦!晔啦”的声响;鲂鱼整天“哇哇”声不停;海马发出“呼噜,呼噜”之声。鱼类的发声中以石首鱼类最有名。明朝的李时珍就这样描述过“石首鱼,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延数里,其呜如雷。” 大部分鱼类的声音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有的鱼类发声是为了互通信息,相互呼应;有的是防御用,用来恐吓敌害;而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的发声是探测敌害用的。如产卵时发出,往往在于吸引异性。大黄鱼产卵前发出“吱吱、沙沙”声,产卵时又象小鼓“咚咚”响,产卵后则发出“咯咯”之声。鳕鱼在求爱的时候同样利用声音。它除了利用视觉还利用听觉联合夸耀。当雌鱼进入领区,雄鱼除将鰭展开,还翻着筋斗同时发出“咕哝”声响,咕哝声与闪光对其它的雄鳕鱼而言则是一种警告“快离开我的领区!”。 生物学家发现,鱼儿是没有声带的。它们的发声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声,由鱼体的某些器官发出,如石首鱼类由“膘”发声;另一类是机械声,通常是在鱼类游动击水、摄食咀嚼、挖泥掘穴时发出的。如鲷鱼咬碎贝壳时牙齿发出的摩擦声,翻车鱼牙齿摩擦发出的咬牙切齿声。 鱼类的“语言”除了声音以外,还有外形、气味、动作等都是特殊的“语言”表达。如雄三棘刺鱼通过跳“之字舞”告诉雌鱼自己是一个有资格的“征婚者”;“清洁鱼”通过跳“波浪舞”告诉大家它具有“医者”身份等。还有成群的鱼进行洄游,除了通过完善的眼睛来识别外界的环境之外,还通过产生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规范同一种鱼的行动。有时来自同一区域的鱼也有一种特殊的气味,鱼类可通过气味来识别同类。 摘自《海洋世界》2002年第7期 中国海海洋生物知多少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 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 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标签:海底,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