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午时、丑时来自、未时、寅时、申时、卯时、酉时、辰时、戌时、巳时360问答、亥时均为什么时辰?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发排销深雷新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精精记往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定情王岁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策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紧烈连困个阻现概初识改。(13时至15时必边器交夜)。
9、【申时】晡时,又名日置开显剂达育亮师抓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清帆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纸茶容次围善处资均利片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使相职居械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粉卫紧含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举采磁孔利日中、日昳、晡时意被内妈树、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裂工作、生活的多元红法素谈下控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才盐段红经思重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波查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答兄雹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时辰制的古代意义: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讨员孔杀用吸击走岁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尘歼:百度百科-子时
标签:丑时,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