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朔没有勇气参加女儿婚礼?
从《致女儿书》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很有力量的一本小书,看了让人动容。
聊自己的父母,聊自己的童年;聊人类的历史,聊自私的源泉;狠斗私字一闪念,特诚恳特掏心窝子的忏悔。跟女儿表忠心,向女儿献爱心,以自己为例告诉女儿什么是爱,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有的幸福,什么是不该给的痛苦。
严格从书的体例上说,这本小书有点凑合。甚至目录上抄出来吸引人的题目,也有一大半根本没写——可以说是草稿与未完稿加日记与问答,这么生拼硬凑出的一本书。
但因为是王朔,于是便成其好,或者说确实称得起好,是一本很给人拿劲的书。女儿看了会感动,母亲看了会恻隐,连我这样冷血而严肃的人,也有点动容了。
朔爷的童年是不幸的——至少他自己一直这么认为;朔爷的人生是拧巴的,至少他跟家人一直拧着;朔爷的温情是隐藏的,他把对母亲和妻子的爱,都倾注到女儿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王朔父亲的形象在他小时候是模糊的,青春期是禁锢的,成年后是腐朽的,只有死后是无限怅惘而满怀爱意的——即使如此,在随母亲一起去祭奠时,他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说自己怯于在人前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总觉得那是表演,是言不由衷的故意流露;他只善于一个人默默的真情流露,一个人在家里难过的缓不过劲来。
他跟母亲之间一直是明知不该而为之的对抗,一辈子拧巴着不愿捋直。不好好说话,不能一起相处,总是在讲理与狡辩,总是在压迫与反抗,总是在争吵与呵斥——像一对注定的冤家。他像一个讨债的冤魂,总是不能原谅母亲的一切,他认为自己一切性格的弱点和操蛋的脾气都是家里给气的;他像那个割肉还母的哪吒,六亲不认,风驰电掣,而且火眼金睛。
可是这个已然冷漠的家里,却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王朔想要释放自己的柔情,打开自己的怀抱,敞开自己的心扉,却又腼腆起来——他怕女儿不领情。于是,近乎谄媚的写着给女儿的情书——我相信,即使是年轻时油腔滑调的王朔,也不会对一个女孩这样掏心窝子。
可是,王朔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切已经已然如此。父亲和哥哥早已死去,母亲和自己争吵了30年,妻子已经离异,女儿只身国外。当女儿开始埋怨自己不该做王朔的女儿时,他才开始掏心窝子地争取女儿的不屑——只是,你不觉得为时已晚吗?
我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愧疚吧。王朔在女儿六岁的时候向前妻沈旭佳提出离婚(容我感慨下,王和沈的故事详见《我是王朔》里“恋爱成家”一节,还有他们根据自己恋爱故事合作写的《浮出海面》,两个人曾经是那么契合最后还是离婚了一想到就觉得好残酷啊T^T),之后妻女离开他去了美国。
之后王有表达出悔意,在《致女儿书》里有这么一段:“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慌。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08年王朔复出之后写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基本以他自己的故事为原型写的,值得一看。
玩世不恭也要适可而止。
———《人生基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七款。
据说立法机关已经拒绝释法,那大家看着办吧;派出所同志明确表态,“这事上级没交代,我们不管。”;朝阳群众一脸狐疑,有这事儿吗,有这事儿吗,整了整红袖箍说。
没有尽到身为人父的责任,自然是没脸去。也算是还有良心,会自我谴责。
他女儿和老婆是被他抛弃后出走去美国的。
父亲其实大部分都不想参加
他受不了,陈丹青说
标签:王朔,没有勇气,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