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舍男生?
有人说,“后舍男生”是纯粹模仿,没有新意;有人称赞“后舍男生”很棒,也有人痛斥他们是垃圾... 我想这种东西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对口形这东西并不是最早在中国出现,但是“后舍男生”将它带入另一种新境界——那就是表情的多样化。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全力诠释一种风格。就象《as long as you love me》里的恶搞、奔放;《分开旅行》里的婉约、幽怨;《童话》里的柔情、善良;《I want it that way》里的狂放不羁。这些都给人一种鲜明个性的对比。我觉得他们是成功的。 而国外那俩男生在演绎风格上来说就略显逊色了。看了一段,发现他们除了动作比较疯狂、夸张,长得较帅外好象并没有太多的可圈可点之处。 可话又说回来了,说创新也好,说自娱也好,毕竟对口形并非他们首创,总觉得有些可惜。说实话,唱双簧的中国早就有了——不知这算不算最早的“对口形”? 对“后舍男生”,或者说“后舍男生”这种现象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好。 “后舍男生”,或者说“后舍男生”这种现象是精神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后舍男生”现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及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是追捧他们的fans。他们疯狂,作品也疯狂;粉丝们更疯狂。从这里可一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当代大学生仍然认同以活泼、单纯(从心灵本质上说)、开朗、热情作为他们的主色调,而且大部分属于这一阶段的人都向往这些特质。另一个是许多年轻人的不恰当追星方法——例如挖明星隐私、逼明星和自己接近交友(当然,媒体的炒作是主要诱因)等。这些说明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空虚情况不容忽视(好象有一点言重了)。 虽说“后舍男生”的出现是必然,单并不代表他是时代发展的必需。这种由精神空虚导致的发泄式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后舍男生”表现出来的那种青春、活力、阳光的形象是值得肯定的。它着代表一个时代对青春的诠释,“后舍男生”是属于我们这一个时代的青春典范。 我们应当从“后舍男生”现象中发掘出有意义的启迪。不必要的是一味地赞扬、歌颂,或是一味的批评、贬斥。 应该注意的是:“后舍男生”是属于特定阶段、特定地域的。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以特定阶段、特定地域的特点为基础。
标签: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