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瘟疫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疫情好控制吗?会不会有人大量死亡?
鼠疫 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esinia pestis) 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按中医的理论,鼠疫属于伤寒的一种。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当发展成肺鼠疫时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间传播。一般相信历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六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波及到欧洲所有国家,死亡近二千五百万人;第二次发生于十四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仅欧洲就死亡二千五百万人,即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发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死亡一千二百万人。 感染按症状可分成三类: 淋巴腺鼠疫 传染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类: 被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尤其是Xenopsylla cheopis印度鼠蚤)。 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或不小心病患身上的伤口,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60%。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能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 肺鼠疫 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性肺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征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败血性鼠疫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份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征状。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死亡率100%)。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采纳哦
标签:瘟疫,疫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