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不争气,上海交大博导骂学生垃圾白痴的事,您怎么看?
其实作为老师压力是很大的,上交大导师辱骂学生的行为总体上是不对的,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言语不当,有失师德。
作为教师应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应为人师表。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
有些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缺乏耐心,用不当的语言,辱骂,讽刺学生,行为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说话不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保持自己的心境,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向学生发泄自身怨气,这说明职业道德有问题,自身修养不够完善,损害了自己的教师形象。
据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已在其官方微信发布该院教师违反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理意见通报。
通报处理如下:
1.其本人立即向当事学生及所在课题组学生当面道歉,并做出深刻反省检查;
2.在全院教职工范围内,对其予以通报批评;
3.立即停止其教学工作;
以下是通报全文:
我觉得这个老师的做法非常不合理,作为导师如何能够指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的职责。只要你选择这个人作为你的学生,你就应该根据他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指导。
我前16年曾经在美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与美国导师也有一年的交流。我个人由于语言的关系在跟导师的交流过程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导师真的是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细心的对我进行指导。
所以说,我觉得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导师的职职责角度看。
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跟导师一样的进行科研,那导师的职责又何在呢?那还需要这样的导师吗?作为一个合格的导师,应该在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仅包括在学业上面,甚至在生活上面都应该对学生多加关注,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大家能够共同发展。
第二,从职业道德上来看。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师德。师德不仅仅是在教学上面要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其实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表现在科研方面,表现你的行为上面,也表现在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语言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教养的老师,不应该对学生出言不逊,说出这样的话。
第三,从人与人之间交往来看。
即使我们劈开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在日常人与人交往过程当中,也不应该对人加以如此之侮辱。因为这样的话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他们人生的心理的畸形。目前我们也看到不少学生,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老师的这一种压力语言上,科研上教学上的压力,最后跳楼的事件。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些学生确实是有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样学生的能力不同的问题,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具体的方法,因为我们说教学毕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学生能够考取博士,那么说明他在学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不足弥补上来,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硕士和博士。所以,应该采取正确的正当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过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觉得这个导师做得对!非常称职!子不教父之过,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严师出高徒!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对于博士生、硕士生、包括本科生都必须严格管教!这样的导师比那些一年都见不到几面、对学生不闻不问、毕业答辩靠关系通过的导师强百倍!博士毕业没那么轻松,如果不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就不会出成果按时毕业。现在很多学生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玩手机、看电影、谈恋爱上,老师骂几句可以理解!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难成材!
中国现在正在形成一种反动的思潮,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满足自己懈怠,自私的习性。如果惩罚倪教授,那么我相信中国的科研水平会持续下降。
博导怒骂博士白痴、垃圾,可以看出这位博导平时的霸道、傲气、唯我独尊的人性本质。具备这些特质的博导,应到自幼处于你很聪明、你很厉害如此赞美中一路走过来,也让这位博导思想潜意识认定“自己就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成就了博导“目空一切”的处世方式,甚至稍不如意,就会开口大骂不止,以自己为所有中心。
当然,能够成为博导的人,也绝对不是一般人,应到处于某一领域学术的前沿带头人,确实很了不起,单从学术专业上讲,博导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学生产力的创造者、创新者,特别是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当得到全社会和国家的极大尊重。
然而,不管你处于人生、事业、科研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学会、懂的最起码的对人格的尊重,也是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因为,即时博导做的所有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失去对人性的尊重,一切科学都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显得毫无意义。
我一个平头老百姓,不敢妄加评论博导的事情,但我至少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起码的相互彼此尊重是必须的,如果失去这一基础,人性何存?科研何用?和谐何存?社会何立?……
老师对学生恶语中伤,是一个错误。
孔老先生说过:“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学生既然上了博士研究生,就是想学习、爱学习的人。不过呢,人都有惰性,有的还有一定的认识盲区,一时之间,在思路上拐不过弯儿,闭塞了,是有可能的。特别是上了博士研究生的年轻人,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然是在校学生,一时思路闭塞,是极有可能的。
老师的功夫,就是在于,不只是传授知识,因为在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引导教育人。老师就是要在学生的大脑一时闭塞,打不开思路的时候,进行耐心地积极地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及时打开思路。
特别是在博士学习兼研究的时候,许多东西,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往往需要做实验,需要搞调查,需要采用更加深入的,甚至新的研究方法。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博导,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
在这个事件中,不论学生是不是白痴,也不论教授是多么的智慧和伟大,但是,如此老师辱骂学生,给学生劈头盖脸地泼下了冷水,是不道德的。
谢谢邀请,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这一事件涉及到两个教育问题,一个是师德师风的问题,另一个是研究生质量的问题。不可否认,后者是一个诱因,但我认为,前者才是本次事件的核心和焦点。网上很多人的评论明显主次不分了。
我们一直都说严师出高徒,老师对学生严格,就是对学生的关爱。这话很正确。上海交大的倪老师也一定是一个对学生要求很高的老师,从这个角度看,倪老师应该是个不错的老师。不过,严应该有严的尺度,严应该有严的方法,如果严到要使用辱骂的方式来管教学生,就显露出这位老师为人师表的德行不够,教育学生的能力也不够。
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来,导师的严格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第一,应该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学生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或者习惯不好,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靠一次当头棒喝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才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好的导师会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然后做好过程管理,平时盯紧一点。毕竟,一个导师也就带几个博士,因材施教应该是最低要求了。
第二,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对事不对人。确实有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有混的心思,对这种学生必须严一些。但老师对学生的严厉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该先有规矩,后有检查。规矩可以很硬,要求可以很高,检查把关也可以很严格,学生如果做不到,该让加班的加班,该惩罚的惩罚,该延期毕业延期毕业,该劝退可以劝退,只要是在学校法规允许范围内,教师可以想怎么严怎么严。如果要靠打骂,只能说明老师平时没有标准,没有规矩。这位老师,临到截稿才看学生的论文,才检查学生的进度,实在很难保证培养质量。
第三,应该有以身作则的姿态。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靠自己的行动。有的导师天天都在实验室,每天比学生早到,比学生晚走,节假日学生不在导师在。有的导师坚持每周例会,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推动进度。相反,有的导师常年不见人,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这几种导师师德高下立见。
目前,上海交大对这位老师已经进行了处理,我个人觉得交大的处理偏重,但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素。
骂的好 ,相当多的博士只是会应试,工作能力不行。还有相当多的博士,不是为了作什么事业而读博,是为了获取好的待遇,所以,博士不少,含金量就难说了。估计这个导师是恨铁不成钢吧。
一,博士导师象泼妇一样骂人,说明修养差,没有素质;二,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一点小进步、小突破也很难,博士未及时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可以理解,至于实验方法,肯定是熟练掌握了的。三,科学技术研究难,我举例:1982年,冶金部要求中南工业大学做氧化锑浮选实验。该校成立了研究小组,经过5年实验,于1987年,写了一份实验报告,结束这项研究。1998年,我在湖南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找到了这个实验报告,得知通过加入硫酸锰、水玻璃等药剂,精矿中的锑品位可以达到30%,锑回收率可以达到70%。我当时纳闷:按着这个实验结果,完全可以投入工业生产,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而且有利润,那么,为什么锡矿山闪星公司没有把它工业生产呢?我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流程和药剂做了验证实验,结果与报告完全不同,无法做出合格产品,精矿中的锑品位和回收率根本达不到报告上的数据。2010年前后,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又来到锡矿山北矿,装了三次氧化锑矿矿石做实验,没有突破。氧化锑矿浮选至今没有突破,是世界难题。我想如果哪个博士选择氧化锑矿浮选做实验,恐怕7年也毕业不了。
骂人肯定不对,但是老师也是人,也是一群有很大精神压力的人,社会上骂人的事太多了,只不过作为老师尽量注意言行,修炼自己!另外,社会也不要无限放大这个事情,有的时候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好。
标签:博导,上海交大,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