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伟哲:哈药系不担心收编
地方“诸侯”在局部市场的压倒性优势有其合理性。
哈药集团正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黑龙江省的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哈药集团在这块黑土地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数据显示,在哈尔滨当地,哈药集团的药品纯销(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院)、批发、零售业务,分别约占总市场份额的80%、66%、76%。
2009年,哈药集团营业收入达156亿元人民币,一家企业的经济总量就占了黑龙江省医药全产业的70%以上。
但是,时间进入2010年,哈药集团似乎遭遇到来自行业大环境的困扰。
2010年7月底,北药集团被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重组。
重组后,华润医药一举超越新上药集团,成为仅次于国药集团的中国第二大医药集团。
被重组的北药集团与哈药集团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同为医药行业企业、同为地方国企、同样是地方行业龙头、同样出身名门,身份显赫——北药集团旗下除了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两家上市公司外,还拥有诸如紫竹药业、赛科医药以及安徽华源、昆山医药、新西北双鹤等知名度很高的企业。
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不得不让人心生联想:哈药集团是否会遭遇与北药相同的命运?更况且,北药被收购前,年收入已达269亿。
如此成绩都难逃被并购重组的命运,哈药面对的未来更显扑朔迷离。
面对业界疑惑,哈药集团董事长郝伟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得相当乐观:“我完全不担心。
哈药集团与北药的不同在于,哈药集团旗下各个企业之间攥得很紧,集团的整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不会被并购
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频繁。
仅2009年第四季度,国内医药类上市公司中就发生了82起并购重组。
更令人注目的行业巨变则集中在2010年。
继成功重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后,国药集团于2010年4月吞下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650亿元年销售额稳居中国医药行业榜首。
而之前的2月,新上药集团重组方案获批,整合了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的新上药集团成为行业榜眼。
7月底,华润集团正式重组北药,并以337亿元年收入超越原榜眼新上药,排名行业第二。自此,三大医药央企的座次重新排定,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基本划分完毕。
“将来中国医药市场的组成将是‘几大央企+地方国有医药集团+优秀的民营企业’。”
曾在中信建投担任医药行业分析师的周鸣杰表示。
那么,三分天下后,三家巨头紧接着的动作是否会是“收编地方武装”?显然,巨头们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新上药曾态度明确地表示,其目标就是超越国药——对于已经在华东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上药来说,要超越国药,布局全国是必然的选择。
而华润医药也在觊觎全国,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地寻找地头蛇并购”是其惯用的手法。
面对行业巨变和三大巨头的扩张态势,虽然承认“对手的迅速扩张当然会给哈药集团带来一定压力”,但郝伟哲语气坚决地表示:“(任何一家国内医药企业)要想收购哈药集团,绝不是一两年内可能做到的事。”
在郝伟哲眼中,某些地方诸侯之所以被重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能充分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即各企业之间攥得不紧。
从很多行业例子可以看出,在行业内部整合中,同样是收编“武装”,但几年下来,一些被收编队伍良莠不齐,战斗能力并没能被有效整合,致使地方诸侯不仅没能借收购之势快速成长,甚至还增加了之前所没有的负担。
在这方面,哈药集团明显具有优势,从哈药股份到三精制药,从哈药总厂到哈药六厂,从医药公司、世一堂到哈药生物……
哈药集团旗下拥有的27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中,不少企业的知名度比集团总部还高。
通过内部整合、梳理,哈药集团旗下各子公司已经在各自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竞争力,推动了集团整体业务的发展。
在国信证券的分析报告中,哈药总厂被称为中国抗生素“旗舰店”;哈药六厂是OTC、保健食品营销专家;三精制药是OTC龙头上市企业……
除了整体优势,20多个销售过亿的药物品种、业界知名的市场营销和引入外资股东后的管理结构,都让哈药集团这只“拳头”攥得更紧。
与郝伟哲的信心一致,行业分析师们也大多认为三大央企的整合不会对哈药集团构成实质性威胁。
“如果华润没吃下北药,倒有可能转而寻求其他地方药企,现在既然吃下了,近期内就不太会关注其他的了。
央企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应该不会再去收购其他的地方龙头。”
湘财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国栋表示。
不轻易收购
央企的整合大戏已经落幕,而地方医药集团的重组之路还未正式开启。
虽然太极系、华立系、广药系等地方药企龙头都有明确的整合预期,但却迟迟未有实质动作。
对于并购整合,郝伟哲的态度也是慎之又慎:“兼并重组,不能让企业‘背包袱’,而要尽量‘捡便宜’,绝不能为了达到规模而‘西瓜芝麻一起捡,核桃栗子一起数’。
收购企业一定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业内因为包袱背得太多反被压垮的例子不是没有。”
标签:郝伟哲,哈药系,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