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
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标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