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百书>百科知识>血液流变学是什么?

血液流变学是什么?

2023-07-02 19:34:34 编辑:join 浏览量:574

血液流变学是什么?

血液流变学是什么?

血液流变学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本文讨论了血液成分对流变流动的影响,考察了血液粘弹性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典型应用综述了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中的进展。

1、前言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有关血液的变形性与流动性的科学.血液流变学包括两部分内容:宏观血液流变学和微观血液流变学.前者包括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液及管壁应力分布;后者包括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粘附性等,故又称为细胞流变学,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后者又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包括血浆蛋白成分对血液粘度的影响,介质对细胞膜的影响、受体作用等,故称为分子血液流变学.由于血液流变学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和预防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2、血液组成成分生理特点与其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2.1、血浆的基本特征对流动的影响

血浆是具有粘稠性的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具有凝固能力.血浆由水、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其中水占90%-92%.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占8%-10%,其中白蛋白含晕最多,它的分子量最小,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产生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吸附低分子物质运转功能;球蛋白其次,它主要是一种结合蛋白,如日球蛋白和脂质结合成脂蛋白,血液中的脂类有75%是和β球蛋白结合.我们临床上测定的血脂,即是测定脂蛋白的含晕;纤维蛋白原最少,但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转变成纤维蛋白,参与凝血.另外,还有各种酶、激素、糖,无机盐和一些代谢产物。

由于血浆中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所以它的生理特点与此相关。第一,具有粘稠性,当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与比例发生变化,如纤维蛋白原的增多,会导致血浆的粘度的增加。第二,与血液凝固有关,当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具有止血作用。将纤维蛋白原除掉后,剩余的淡黄色液体就是血清,不凝固。第三,是机体物质交换的必经之路,关系着氧的释放与传输速度。

2.2、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等流变学特性

在血细胞中,红细咆的数量最多:其生理功能是血液主要的生理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即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这种生理功能是依靠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许多血液流变性参数都是关于红细胞的,或与红细咆密切相关,如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的刚性、红细胞聚集性等。

2.3、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小的细胞,它的超微结构非常复杂。它的生理特性卞要是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在机体的止血、凝血和体内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粘附功能指血小板具有被血管内皮破损处的内皮下组织激活,并迅速粘附到损伤的血管壁卜的功能.这种功能,可因损伤组织处的血流发生异常的改变而增强:这种异常的血流引起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加,可促使血小板的激活,同时,也可损伤红细胞膜.血小板的这种功能是机体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启动步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可用血小板粘附性测定来反映血小板的粘附功能。

聚集功能为血小板之间可相互粘着、聚合成团的功能,血小板的聚集可分为两个期:第一时相聚集:是血小板最先发生的聚集,发生的非常迅速,但血小板聚集后还町解聚,故届町逆性聚集。第二时相聚集:是血小板在第一时相聚集后,释放了内源性的ADP,而随后发生的聚集,聚集发生的缓慢,但聚集是不可逆转,临床可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的聚集性。

释放功能,即血小板被激活后,将其细胞器中的颗粒分泌出来的功能。血小板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很多,血小板释放分为两时相。第一时相,又称原发性释放,主要释放致密颗粒内容物,如ADP,5-羟色胺等,第二时相,称为继发性释放,主要释放。颗粒内容物,和各种溶酶体酶。不同的诱聚物引起的释放反应也不同。弱的诱聚物,如ADP,肾上腺素,只能引起血小板释放TXA27中等的诱聚物,如花生四烯酸可引起血小板。颗粒、致密颗粒,TXA2释放、强诱聚物,如胶原、凝血酶可使血小板释放全部的颗粒内容物,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后称为空泡,细胞膜仍保持完整。

3、血液粘弹性特征

通常,固体才具有弹性,液体只具有粘性,而血液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弹性,称为血液的粘弹性。血液粘弹性的存在是由于血液其有形成分,尤其是红细胞的存在。在切变率近于零时,红细胞相互之间聚集形成聚集体,这种由红细胞聚集体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储存一定的能量,这就赋予血液粘弹性。血液的这种粘弹性使血液具有在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后要恢复原状的反弹力。血液粘弹性是由于红细胞聚集体的存在所产生的。因此,当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流中红细胞聚集体增多时,血液的粘弹性增加。

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液凝血过程中的粘弹性测定发现,与健康人比较,患者的血液凝聚时间明显比健康人缩短,血液凝固倾向增强,形成的凝血块的坚固性增强。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脑梗塞患者的粘性分量、弹性分量和弹性模量明显高于健康人。表明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聚集体增多,所形成的网络的强度也增强,易形成血栓;同时,红细胞的释氧功能降低,造成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灌注障碍,使脑血流量减少。

由于血液的粘弹性还受到起着红细胞聚集桥联作用的血浆蛋白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对高粘滞血症,如雷诺氏症疾病的患者,应用血浆去除法治疗,可使血浆粘度降低、血浆中的高分子蛋白质浓度降低,对红细胞聚集的桥联作用减弱,血液粘弹性测定发现,患者血液的粘性分量和弹性分量明显降低,表明该疗法对高粘滞血症有改善作刚。

4、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检验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和预防等均有新进展,主要的研究重点如下。

4.1、高血粘滞综合征

是由于机体一种或多种血液粘滞因素升高而造成。例如: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刚性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粘附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趋势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异常改变,将造成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和缺氧。

临床上常见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感染性休克,糖尿病、肺心病。冠心病等。在高血粘滞综合症的治疗中除治疗原发病,消除激原,如感染、理化因素等对机体的继续作用外,提出了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两大类基本疗法。(1)药物疗法-药物稀释疗法,使用药物如肝素,潘生丁、阿司匹林、强心甙、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等使血液变稀,有形成分疏散,血管扩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达到血液稀释之目的;中西医结合对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降低血粘度的治疗方法,如丹参加蝮蛇抗栓酶[1]。西红花(又叫番红花,藏红花)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疗效显著,血液流变的影响显著[2]近年引起国内外关注的红茶及茶色素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3.4]。(2)非药物疗法-血液稀释疗法,主要是凋整血容量使红细胞压积下降.通常所谓的血液稀释疗法为等容血液稀释疗法.该方法就是基于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先将血液放出,分离红细胞,再回输血浆与补充相应的液体,这样可使血容量稳定,但红细胞积压下降,血液粘滞性降低,从而改善厂血液的流变特性,使微循环改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况好转: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逐年增高,血液稀释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但在临床应用中有成功的实例,也存在失败的例子,这表明了它的复杂性,需要在此领域中不断去探讨[5]。

4.2、低粘滞血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血液粘滞性低于正常,形成低粘滞血征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压积降低,多见于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4.3、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液流变性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例如,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可用于鉴别急性心肌梗塞与重度心绞痛。

4.4、治疗疗效的判断指标

高粘滞血征和低粘滞血征寸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为临床观察的重要指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度是判断临床疗效的指标。

4.5、药物副作用的检测

如在应用蛇毒注射液治疗中风病、应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中,应随时检测患者的血液粘度、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以防止患者继发性出血性疾病。

4.6、血液流变性检测

对疾病的预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健康人的一生中,血液流变学的参数的变化幅度较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当尚无表现出临床症状时,某些血液流变性参数就已经出现异常,如临床观察到,红细胞压积升高寸,脑梗塞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当红细胞压积为36%-45%时,脑梗塞的发生率为18.3%,当红细胞压积升至 46%-50%时,脑梗塞发生率增加到43.6%.恰当地运用血液流变性检测,可及时检测人的半健康状态,并指导医生和患者对这种半健康状态做出积极的反应,及时改善机体的失调,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也避免厂治疗疾病过秆中人力物力的耗费。

标签:流变学,血液

版权声明:文章由 酷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ubaishu.com/article/30792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