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科举时代“会试第二名,乡试第三名”叫什么?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读书人通过县一级的考试录取后称为秀才,考取秀才的叫“进学”,就是有资格当官学的学生了,如果没进学当上秀才,不管你多大年纪,哪怕八十岁,也只能称之为“童生”,享受不了官学学生的一些待遇。秀才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取了叫举人;举人参加国家一级考试,考取了叫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取的叫进士。
乡试第一名一般称之为曰解元,第二名曰亚元。
会试第一名曰会元。
楼主所说的会试第二名,乡试第三名没有特定的称谓!
乡试,先期由提学(官名)考试精通三场生儒录送,不准冒充;在见肄业贡、监生由监官考送;同时特别规定,娼优娱乐行业人员(比如戏子,演员等)、皂隶、以及居父母丧三年内不得参予考试。试卷卷首要写上姓名、籍贯、年貌、出身和三代(曾祖以下,含曾祖)等情况,和我们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考大学填的表格有点像。
考试内容无外乎就是四书五经那套东西,首场四书三题,五经每经各四题。四书主要考朱熹注释的四书《集注》。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表、诰各一道。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会试考的也是这些东西。
殿试内容就不同了,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出题,叫做“策论”,考试者对皇帝提出的问题,作出对答论述,那都是关于国家社稷当前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你答得好,有创见,说到了皇帝心窝窝里,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就弄个状元当当了,呵呵,起码“赐同进士出身”是跑不了的。
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叫做“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人数若干,叫做“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为“传胪”;三甲统称之为“赐同进士出身”。
考上了进士就可以当官了。一般的说,在清朝,一甲状元授翰林院编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等。
标签:第三名,会试,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