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胆
药材名称:野猪胆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基源:为猪科猪属动物野猪的胆汁入药。
原动物: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又名野彘(《淮南子》),山猪(《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本品始载于《食疗本草》,《纲目》列于第五十一卷兽之二。宗奭曰:“野猪,陕、洛间甚多。形如家猪,但腹小脚长,毛色褐,作群行。”时珍曰:“其形似猪而大。
牙出口外,如象牙,其肉有至二三百斤者。”所述皆与今之野猪相符。
形态:形似家猪。成体一般体长在1.5m左右,体重约150kg,个别雄猪体长可达2m,体重亦可超过250kg。其头部较宽较长。吻部显著突出,呈圆锥形,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耳适中,直立。四肢较短,尾细小。躯体被有刚硬的针毛,背脊鬃毛显著,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整个体色为棕黑色或深暗黑色,毛尖略带黄色、赭石色或灰黄色,面颊和胸部掺有灰白、污白色毛。
腹部毛色较背部为淡,其被毛亦较稀疏。四肢黑色。尾与体背同色,尾尖纯黑色。
但野猪的毛色随不同地区而有较大的变异。(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86页.图380)
生境与分布:栖息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几遍全中国。
生药
采集:四季猎捕,剖腹取胆,挂通风处阴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3α-羟基-6-氧-5α-胆烷酸(3α-Hydroxy-6-oxo-5α-cholanic acid)、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2146。
药性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疮肿,瘭疽,烫火伤。
①《食疗本草》:“治恶热毒邪气。”
②《纲目》:“主癫痫,小儿诸疳,水研枣许服,日二。”
③《吉林中草药》:“治疔疮肿毒,瘭疽,烫火伤,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取汁冲服。
外用:涂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吉林中草药》:“治火烫伤:黄柏30g,研极细末,野猪胆汁适量,调涂患处。”
单方应用:
①《吉林中草药》:“治疔疮恶肿:野猪胆汁捣葱白,敷患处。”
②《吉林中草药》:“治瘭疽:取鲜野猪胆1个,套手指上,至愈为度。”
③《吉林中草药》:“治小便不通:野猪胆10ml,热酒冲服,日服2次。”
④《中国动物药》:“治产后虚弱:野猪胆2g,热酒溶烧后服。”
⑤《广西药用动物》:“治产后风:野猪胆1个,焙干研末,每服0.9g,加黄酒溶解后服。”
⑥《广西药用动物》:“治跌打损伤:野猪胆焙干研末,每服1.5~3g,白酒冲服。”
标签: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