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谢谢提问。兵书与现代军事著作有关联,但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先说兵书。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也多有战事,故兵书数量很大,据大略统计,从先秦到清代,有四千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和《六韬》等。
历史上的兵书,可以分为两大类:
1、军法
军法是指军中的一切制度和规定。军法包括三个方面:1、如何征兵,征兵后如何编制,如何配备军官。人是军队的第一要素,士兵来源非常重要。2、如何配备军事装备、武器,人吃马喂、给养如何解决。3、训练士兵上下协调、熟悉武器、熟悉军令、熟悉军中各项规定,赏罚臧否。
古代兵书中,《司马法》是唯一的标本。传到今日的《司马法》已经是残本,只有5篇,都与用兵的道理有关,比较接近后世兵书。但西汉晚期,《汉书》中著录的《司马法》有155篇,主要讲的就是军事制度。以治兵为主要内容。
《尉缭子》的“令”,也是讲述的军法,明显不同与其他专门讲谋略的战术的兵书。
西汉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自古以来,兵力还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因素,以少胜多者寡。所以,不要以为光凭兵书,临阵掏出锦囊妙计,就能以一敌十,打败敌军。如果没有军法,兵源转变不了合格的士兵,编制不清楚,器械不精良,战争胜利如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对于当代来说,或许军法内容属于一个国家的军事秘密之类了,估计无法公开出版。
2、兵书
以《孙子兵法》为例,古代兵书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计。计本身也是权谋,就是从国家层面考虑战争的方面。
计分为两类:一是权谋。权谋从战略角度,统观全局,将军旅之事的哲理关系,是兵书中最大的道理。二是形势。权谋是大计,形势是小计。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用医书对照,权谋是医经,形势是经方。医经有理论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讲阴阳互补,五行经络。形势是对症治疗,开方抓药。
二是术。主要讲军队的行军、地形、九地、九变、火攻、水攻等各种战法。
权谋思想是流传至今兵书的只要价值所在
以《孙子》兵法为例,兵书里的权谋特点: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意思就是治国要用正常的手段,不能用阴谋诡计,两国作战,即诡道也,一切以胜利为目的,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俗称的“兵不厌诈”。
2、先计而后战
强调战争是国家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于战争决策必须全面而认真权衡。由此他提出了“五事”、“七计”。就五事而言,要求用兵之前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胜负的情况,第一是政策是否符合人心,天气是否适宜,地理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德才兼备的将才,队伍的组织是否职责明确、制度严明,这五个方面是判断战争胜负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战争谋划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现代军事著作,如著名的《超限站》,就是结合当今战争特征和发展规律,尤其是假象对手之间资源的优劣,探讨战术的使用。换言之,现代军事著作只是古代兵书中形势的一部分和战术的部分,两者是不能完全对应的。
是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兵书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今日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世等,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军事著作甚多,大都失传,最重要的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育官方课程,流传至今,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太宗李靖问对》七部著作。20世纪出土的先秦兵书《孙膑兵法》,亦有可读。其他的还有宋代的《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历代兵制》;明代的《纪效新书》、《百战奇略》、《练兵实纪》、《武备志》、《筹海图编》;清代的《曾胡治兵语录》、《读史方舆纪要》、《乾坤大略》。宋朝以前兵书大都佚失,从史书判断,先秦、两汉三国、唐朝都有大量兵书问世。除了专门的兵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论兵的文章,代表作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
兵书即作战方法和战例,现在军校也有这方面的著名战例介绍。不过古代和现在的兵书是大不一样了。
对!
标签:兵书,著作,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