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百书>百科问答>健康杂谈

健康杂谈

2023-09-01 07:18:41 编辑:join 浏览量:652

健康杂谈

健康杂谈

亚健康与祖国心身医学

一、健康新概念

(一)WHO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后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定义:生理、心理、社会功能、道德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二)中医学的健康观——和。“合和”是中医学对健康的高度概括。“合”——整体;“和”——和谐。合和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心身和谐、躯体功能整体和谐、心理功能整体和谐。

(三)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生命过程。健康与疾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生命过程。

二、亚健康状态及其心理成分 由上图可知,亚健康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多指有病感,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说已表达出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体质上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与《内经》所称“肌肉若一”相反的“肌肉不若一”)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根据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亚健康可从四方面理解:

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常见如:

(1)身体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

(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

(3)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

(4)某些病原携带状态:如乙肝病原携带者、结核菌携带者等;

(5)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2.心理亚健康:心理的原因可导致亚健康,而亚健康状态又可抑制正常心理功能。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社会的原因可导致亚健康,而亚健康状态又可抑制人的社会功能。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角色不适应等。 4.道德因素所致亚健康:因为道德的原因,而导致的心身亚健康状态。道德即人的行为标准;作用:调节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目的:使个人行为能和谐于社会,维持社会和谐。道德不健康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损人,与其联系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的偏差。损人必然害己,道德良心的自责、缺乏安全感便是害己的直接结果。 上述四方面,后三方面与心理有关,因为“心身合一”,故后三方面最终可影响(导致亚健康;消除亚健康)第一方面的躯体健康。三.以祖国医学的心身相关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临床实践1.把握健康医学的发展趋向,普及中医的医学模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新模式的提出,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开辟了新天地,并将出现与此相适应的新学科、新理论,从而大大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纵观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已存在数千年的中医学理论,更觉得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新医学模式的内容,实际上在古代中医学中早已有所体现,如中医学理论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六淫七情”、“时病论”、“子午流注针法”、“养性健身”……都不乏这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整体观点在中医学中有深刻的反映和地位。为此,应对传统医学模式作出高度评价,还中医学一贯遵循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刻内涵,并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要让人们了解:疾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照习惯思维方式思之,则以药医之,随着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的提高,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相关。所以,在科普创作中要把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理论广而告之。要让人们知晓: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充分认识“天人相应”、和谐平衡的重要性。

2.针对疾病谱的改变,普及中医的心身医学中医心身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其特殊的防治方法,绝非一般辨证施治理论和针灸、药物治疗手段所能取代的,这就更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使之更能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为防治疾病,保障大众心身健康作出贡献。我国的心身医学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始于祝由等心理疗法以移易性情,变利血气,治疗疾病。那时的人们就已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意义,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这方面的内容更是丰富起来,如《左传》就对心理病因(六情)、心身疾病的病机等有较多涉及,而《内经》中这方面的内容则已颇为系统、全面和深刻,其中对各种精神活动的本质及特性的阐发,对情志与脏腑的气血关系的论述,以及“神”、“形”两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奠基性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并对“神”、“形”两者与养生和防病的关系确定了指导性的原则,一直主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保健实践。当今,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据资料统计,人们对个人、家庭的担忧在调查项目中占44.9%,如就业、家庭经济问题、个人前途、企业效益发展、失业、下岗、社会安定、物价等等。而这种担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60%~70%的人处于没有病却感觉不健康的“第三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一种状态,国内称“亚健康状态”),以典型的心身疾病──高血压为例,1997年全球就有高血压病人6.91亿。正是由于心身疾病的逐渐增多(我国目前死于心身疾病者占70%),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1992年,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中医学寻求智慧”,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医学理论对心身疾病诊疗的价值和作用。故此,中医科普创作中应加大中医心身医学的内容。

3.围绕“亚健康”状态,普及中医的摄生之道近年来,随着产业社会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观念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长期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逐年增多。关注亚健康人群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均有一个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开始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此时如注意医学科普知识的吸取,或事先求助于健康咨询服务,多一些预防保健意识,往往能有效避免真正的疾病。因此可以说,中医实则是在宣传“健康促进”、“健康维护”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原因是人们自身不讲卫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心理因素所致。基于这种认识,对健康的维护及疾病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康复、控制,不能仅仅依赖于医学的技术服务。治病不是单纯用药的问题,作为人,不应该只是医学技术服务的对象,事实上很多疾病的康复,充分说明被服务者本身具有为自身健康自我服务的巨大潜力。而这一潜力的有效挖掘必须以中医心身学的普及为基础。普及中医药知识,将使中医博大的内涵面对“维护健康”这一大的概念上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都开始乐于接受医学科普、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事实上医学科普就是把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人们,让人们获得保健能力,这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要不断地进行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要使更多的人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普及中医药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通过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帮助人们辨别真伪,从而激发和培养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专家预言:医学科普是生产力,可以解决人们对疾病的知识需求,也能解决对某些疾病的迷惘、恐惧、困惑,它适应人们对健康新的需求。

4.临床初步探索根据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继承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中医心身疾病和亚健康的关系:心身疾病与温病不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心身疾病首先伤肝。根据人的气质的阳刚和阴柔的属性不同,导致肝的疏泄不及和太过。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的阳亢阴虚的肝旺证候。临床发现,心身疾病病机主要为心身疾病发病后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治疗上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此法包括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治疗,推拿疗法,药枕浴足疗法。

标签:杂谈,健康

版权声明:文章由 酷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ubaishu.com/answer/36814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