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
每年因为艾滋病而离开我们的人数不在少数,提起艾滋病,似乎就预示着死亡的到来,人类对此病的过度恐慌,让很多艾滋病患者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患病的他们内心非常的脆弱,非常的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护理工作人员,了解正确的护理办法,对他们都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建立合理、实用的消毒隔离制度及灵活的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HIV感染的病人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任务。
高度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使护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然,直接护理的基本技巧与护理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特殊措施之一是消毒隔离及管理问题。
由于艾滋病是传染病中最新的一族,隔离消毒措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
人们谈艾色变,特别是我院收治第一例病人时,大家如临大敌,似乎怎么隔离都不过份。
消毒更严格,病人用物几乎能焚烧的全部焚烧,其他一律高压消毒。
但随着知识的普及,了解到HIV感染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体液暴露和母婴垂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目前的消毒隔离措施更实际和实用了。
1.消毒隔离
病房要求:什么样的人需住单间呢?
病情复杂、严重有机会性感染不合作,用血和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病人有相当经济能力,提出特需服务的病人。
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
特别是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对操作的要求及污染物的处理: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
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
器械用千分之五的消毒液浸泡后再经高压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处理后由卫生局指定厂家回收。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类经高压消毒后再与一般同类物统洗。
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
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尸体处理:处理尸体应戴手套,穿隔离衣。
伤口及渗出部位需妥善处理,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同一般终末消毒方法。
2.灵活的管理模式
在收治的病人和感染者中,除了危重病人外,一律收在普通病房。除对他们采血时谨慎防护之外,不需要更多的隔离措施。
年节还可回家团聚,组织他们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红丝带俱乐部活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治疗环境。
同时性传播疾病中心门诊除有热线电话,中外名专家的面对面咨询、治疗、专业指导以外,护理管理模式是可匿名匿址的挂号、抽血、取药、治疗等单独设立的一条龙服务。提供了环境方便优美,设备先进,消毒隔离措施严密的高效优质服务。
心理护理多层次,个性化
在艾滋病尚无特异性药物的情况下,减轻病人身心痛苦,防止恶化,提高生存质量是一项重要手段。
护士与病人直接接触最多,因此是医疗工作中最有力的助手。
艾滋病是一个长病程的致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病人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视做出的反应包括否认、愤怒、抑郁及自杀倾向等。不同病人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以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最后,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疗护理手段不可替代的,我院收治的患者中不乏因社会及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都受到了影响的例子,有的仅几个月就去世了。
总之,每一个感染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无论何种原因感染此病都是不幸的悲剧。
护士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不需要了解其隐私的部分,但很需要对其一般的社会、心理因素有一个具体的评估,以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护理。
实施护理中的困惑
1.交流和指导障碍,由于怕触动患者的隐私,许多护士在与病人交流沟通时顾虑颇多,浮于表面化。
同时中国国情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甚或是禁区,且护士多为年轻女性,对病人安全性行为指导等有难于启齿的困难。
2.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被感染HIV的机会较多,护理人员最大的心理问题是恐惧,除应有的奉献精神外,有关部门是否需要研究对从事此项工作受到意外损伤的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预防补救措施,提供药物及设立补偿机制等,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免除后顾之忧。
艾滋病的病程比较长,患者要慢慢的饱受痛苦然后一点点的接近死亡,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歧视他们,对他们不管不顾,更会让他们有轻生的念头,所以艾滋病不仅仅是对患者的考验,也是对护理人员的考验,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也能帮助艾滋病患者延长他们的生命。
标签:艾滋病,护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