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与烧香的正确姿势与步骤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敬佛,许如何多细节上都有讲究的。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三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游客一般
,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 ... 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唸,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怎么
如果你比较虔诚的拜佛,建议有必要注意一下上香的佛礼,并且同时注意一下拜佛的相关姿势。
第一,上香之前,首要做的就是净手,手要洗干净。最好是洗漱净心。这个是最基本的。
第二,其次要根据你祈愿,选择你上香的根数。一般三炷为己,六炷上下两代人,九炷就是为全家祈福了。当然还有上十三炷香的不过非功德圆满不建议妄为。上香适合自己的就好。
第三,关于选香,烧香拜佛,其实香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香更能传达你的祈愿,传递资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如果有心,可以考虑在无相铜炉官方专门预订几盒适合你的祈福香。
第四,关于拜佛,上香以后便是拜佛了,如果一般拜佛三次便可。佛教礼仪,三拜。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三拜之后双手合什默默许愿。更具体的拜佛姿势,如果你不是佛家居士也不必太过拘束。如果你是佛家居士,我相信不用我介绍了。
拜佛上香烧香正确姿势主要的是如下:
一、拜佛的香不是买香上,是请香上;也就是说上香的香不能买,要说请。而且是请天然香才是正确如法的以香敬佛的方式,这建议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供奉为好。
二、孕妇到寺庙里拜佛没有禁忌,但是自己要做好防护措施。走路、拜佛,要注意特别小心。尤其是临盆将至的时候,从安全性上要考虑,不建议再去。当然,在家拜佛就会好些。
三、到寺庙游览,建议不要照相。照相只能说是一种方便,如果一定照相要把佛菩萨的形象全部取在镜头当中,不能把头、身体少半边都不可以。更不可以在佛像前摆出一些奇异的动作,甚至亵渎佛菩萨的动作。在家拜佛也是一样的,不能对着佛拍照。
此外,你也可以同时佩戴一款佛吉祥物在身,更能为你加持庇佑。这建议你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制一款无相吉祥吊坠佩戴即可。
1、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2、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 ... 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烧香拜佛,烧香拜佛,其实香也是很重要的,好的香更能传递资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等。如果有心,还是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预订一盒适合你的香。
佛法 上 烧香 拜佛 贵在 虔诚恭敬,只要发自本心,只要真正的心诚,就会有福报的
推荐你在手机上安装 吉星许愿,里面恭请了 观音菩萨 等多尊神佛,法相神圣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护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时常虔诚祈拜,很方便灵验!
道证法师 《拜佛与医学》,有书。也有视讯,虽然视讯长了点,但认真看完,真的很有帮助。看完后你真的觉得拜佛可以去除我慢我傲,并对身体起了很大的保健作用。
正确的洗头步骤应分为:预备洗、正式洗、护发及干燥四个步骤。 首先是预备洗。预备洗的 ... 就是用大量的水冲洗头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洗掉残留在头发上的灰尘、脏东西、头皮屑等等。可以减少洗发用品的使用量,降低对头发及头皮的损伤。 再来是正式洗。正式洗时就要用洗发用品清洁,怎样将洗发精放到头发上,就有些 ... 了。把洗发精直接往头顶上一倒就洗起来了,这样容易造成头顶部位的洗发精浓度过高,不容易洗净,时间一长头皮会有伤害,甚至有可能头顶部位的头发因而较为稀疏。正确的 ... 是,先将洗发精倒在手上,再滴一些水在上面,轻轻搓揉,让洗发精开始发泡后,均匀涂抹在头发上(洗头时不要用指甲抓头皮,应该用指腹部分,这样可以避免伤害头皮,双手是以锯齿状或画圆圈的方式来洗头,这样可以达到 ... 头皮,促进血液回圈的目的。彻底洗净之后,再用大量的水将洗头精完全冲洗掉。有人认为热水的溶解力较佳,所以用很热的水来冲洗头发。可是别忘了热水也会伤害头皮,如果害怕洗发精残留,用温水多冲几次也可达到目的,不一定要用很热的水。 第三个步骤就是护发。现在的洗发精干净力强,有时连头发所必须的油脂都洗掉了。而润发的目的,是要补充被冲洗掉的油脂,增加光泽,使头发容易梳理。使用 ... 如下:取适量的润发剂放在手上,先由发际着手,从发根开始涂抹,再顺势往头发末端涂抹,尽量涂抹均匀。涂抹完毕之后,用大量清水冲洗,直到粘稠感消失为止。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并不是每次洗完头发就要润发,过度的润发,会造成头发油腻感觉,通常是在过度吹整头发,或者冬季温度溼度低,造成头发破坏的时候,才需要润发。可能你看到这里会开始怀疑,现在不是有双效合一、洗发润发一次完成的洗发精吗?为什么这么麻烦,还分两个步骤,其实洗发是洗掉油脂,润发是补充油脂,两者的作用完全相反,所以最好不要嫌麻烦,两个步骤分开来做。 第四个步骤就是干燥。刚洗完的头发是处在最容易受损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尽快地吹干头发。首先要用毛巾吸掉多余的水分, ... 是将毛巾包住头发,轻轻的拍,千万不要用力揉或者让头发互相摩擦。接着再用吹风机吹干头发,吹风机的温度应该设定得低一点,风力设定得弱一点。尽量远离头部,并且要小幅度晃动,避免固定同一个地方吹,同时用另一手去翻动,如此风才能吹到头发深处,连头皮也能充分干燥。另外,梳头的梳子也要注意,尽量要使用间隙较宽、头较宽的梳子,以免伤害头发及头皮
上香
用大拇指和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灼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菩萨。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唸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唸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口唸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拜佛
八个步骤
1
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2
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3
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
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
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
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7
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
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注意事项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礼佛三拜的含义:
第一拜,忏悔弟子ooo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ooo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涂,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ooo愿与法界众生同生同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善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 ... 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略述于下: 一、不 ... 生而慈心于仁-- ... 是 ... 害,生是生命,不 ... 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 ... 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 ... 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 ... 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 ... 。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 ... 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 ... 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烧香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 ... 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 ... 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 ... 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 ... 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大师说:"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正)对治瞋恚等义》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汇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修定,就是通过唸佛,或诵经,或持咒,或 ... ,或参禅等 ... ,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烧香的细 ... 节?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 ... 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唸,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唸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 ... 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 ... 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资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唸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唸: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唸: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唸: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 ... 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怎样烧香?自从开了佛具店,天天有人问:怎么样烧香才灵验,烧香要注意什么?在此把平时所作的答复加以整理以益他人: 烧香是种形式。人们都知道卧心尝胆的故事,说的是越王用尝苦胆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复国。烧香源自于古代风烽台上的狼烟,是一种战争讯号。延续到现在主要还是起提醒的作用。佛门讲戒定慧三柱真香。就是要时时的警惕自我尊守“戒定慧”进而学习佛菩萨的救世济人的慈悲精神。 什么是戒定慧呢?简单的讲,戒、就是不做坏事,具体的说就是不做 ... 盗淫妄的事。往深里讲,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是指人的内心没有是非,没有好坏,不活在欲望驱驶下,不患得患失,不造恶业,不受恶果轮回之苦。你想想一个天天烧香,做的却是 ... 盗淫妄的事,菩萨如何保佑他? 定呢?浅显的说就是不胡思乱想叫定。通常人的内心象十五只桶打水,无所依著,不识道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患得患失,自恼恼人。六祖说:心地无乱自性定。指的是清静平等的万事万物。一切都源自于自然。所以要接受一切,包容一切。如此才能了解一切,认识一切,进而就会顺应自然。试想想不了解他人,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佛如何能保佑他能把事情做好呢? 慧,是能观照有觉悟。通俗说就是自知自明。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自已正在做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要清楚明白。六祖云:心地无痴自性慧。什么是痴啊,被自己的知见和欲望所迷,所说的道理脱离事实,与现实不符,以假为真,不明因果,受困于自我而日夜劳作就是痴,病字里面一个知。所以六祖说心地无痴自性慧。要注意的是,慧不是得个什么,慧学不同于知识,可以为学日益,而是没有什么,不痴不迷,就是觉悟。一切处觉悟的人就是佛。学佛就是学觉悟,所以讲佛者觉也。再想想,不反观自己的动机,不觉悟自己想干什么,而整天忙碌的人,佛如何保佑啊? 戒定慧是佛陀教育的纲要。我们平时烧香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戒定慧,做个真理的追求者,成为觉悟的人。 把这个搞清楚了,至于一天烧多少香好?什么时间烧?是站着还是要跪着?等问题相信你就迎刃而解了。而哪些只在形式上做功夫,不懂实修的人,也很好,与佛教结缘,与老师交友,总会受益,一旦机会成熟了也自得心开。中庸有言,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手合十《》跪下现用右脚后左《》右手上前一爬左手一爬右手在一爬磕头2只手手心朝上《》许愿手开启《》许好了手心朝下右手称跪的那个《》左手拿在心的位置手合十《》许3次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唸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譁,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程序,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 ...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唸,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唸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唸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 ... 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 ...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唸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唸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 ... 片刻,默唸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唸。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摺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唸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 ... 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 ... 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 ... 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阿弥陀佛
标签:拜佛,烧香